前言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欧阳修在《孙子后序》中提到”世所传孙武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三家孙子’“。这三位都是历史上对于孙子兵法做过注解的重要人物。杜牧虽然以文学闻名,而且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对于兵法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善于兵法。当时杜牧在世时,已经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多年了,“安史之乱”公元763年平定,而杜牧出生的时候是公元803年,已经过去48年。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了,但是叛乱也不少,有吐
前言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欧阳修在《孙子后序》中提到
”世所传孙武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三家孙子’“。
这三位都是历史上对于孙子兵法做过注解的重要人物。
杜牧虽然以文学闻名,而且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对于兵法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善于兵法。
当时杜牧在世时,已经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多年了,“安史之乱”公元763年平定,而杜牧出生的时候是公元803年,已经过去48年。
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了,但是叛乱也不少,有吐蕃等异族侵扰也有北方藩镇割据势力的叛乱,在这种形势之下,杜牧献给当时宰相(李德裕)很多的战略方案。
比如《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这些论策。
杜牧也写过孙子兵法的注解——《注孙子序》。
其中,有一句话。
“后之人有读武书予解者,因而学之,犹盘中走丸: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尽可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
意思是后世的人学习孙子兵法的人,就像球在盘子里面的丸子一样,不管怎么撞击,虽然不可预测,但是不会太离谱,离开了盘子。
学习兵法是一样的道理,掌握了基本的规则加以运用,无论是对手啊环境啊,就算千变万化,也足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注孙子序》是在《孙子兵法》原文加上曹操的注解版之上添加了新的注解。
曹操的传世注解版是《孙子略解》也是《魏武帝注孙子》,这是最出名的一部注解。
孙子的故事:
孙子是齐国人,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他来吴国,当时孙子已经很有名了,阖闾经常翻看他的著作。
这一天,孙子被带到吴国大殿。
阖闾好奇地问:“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翻了个遍,能不能来场实战演练?”孙子淡定地回答:“没问题。”阖闾来了兴致:“那用我的宫女来演,如何?”孙子微笑:“悉听尊便。”
于是,一百八十位宫女被带到场上,孙子将她们分为两队,并挑选了两位王宠姬担任队长。他严肃地宣布:“知道心口、左右手和背的方向吗?”宫女们齐声回答:“知道!”孙子重申规则,并摆上了刑具。鼓声响起,宫女们向右转,却引发了哄堂大笑。孙子淡定地说:“规则没讲明白,是我的错。”再次鼓声响起,宫女们向左转,又是一阵笑声。孙子板起脸:“规则已经讲清楚了,队长们该负责。”
就在这时,吴王阖闾坐不住了,他看到自己的爱姬即将被斩,急忙喊停:“寡人知道将军厉害了,但这俩爱姬对我很重要,饶了她们吧!”孙子却坚决地说:“军令如山,我不能违抗。”于是,两位队长被斩首示众。新的队长上任后,宫女们终于整齐划一地完成了动作。
孙子满意地向吴王报告:“士兵们已经训练有素,大王可以随便指挥她们。”阖闾却尴尬地笑了笑:“将军辛苦了,寡人就不下台看了。”孙子意味深长地说:“大王还是只喜欢纸上谈兵啊。”
从此,阖闾深知孙子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将军。在孙子的带领下,吴国西击强楚、北威齐晋,成为诸侯中的佼佼者。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孙子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