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东华门唱名典故—— “东华门外唱名,琼林苑赐宴”—重文轻武下的宋代科举

时间:2024-10-04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 栏目名: 历史百科

制定严格的科考规则。宋朝规定不准朝廷官员推荐考生应试,为防止考场作弊,实行糊名制、誊录制。糊名制又称弥封制,科举考试结束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密封,评卷后再进行开视。确定殿试制度及实施宽容政策。同时对士子的答卷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也不做规定和限制,充分让士子发挥自己才能。庶族地主强烈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以保护现有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取士过多造成冗官现象,也导致宋王朝对外战争失利。

引言:宋代文化的发展,不仅超越了之前的唐代,而且也为元、明两朝所不及。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的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宋代重文轻武下的科举改革无疑为宋代文化发展乃至宋代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但比较之下又有较大变革,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其原因在于,宋代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为防止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文官和士大夫地位显著提高。宋代统治者大规模选用文官入仕,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实施并完善科举考试制度。其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限制大官僚及世家子弟考试。官僚世家弟子参加科考,初试之后须再进行复试一次。隋唐时期氏族地主还是很强大,科举考试仍有很大弊端甚至采用"行卷",举子们将文章交予主司得到好评就可入仕,门阀弊端显著。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限制世家大族,主考官的子弟亲戚赴考,还另设考场,另派考官,称之为"别头试"。

"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别命儒臣中书复试,合格乃赐第—《宋史》”。


制定严格的科考规则。宋朝规定不准朝廷官员推荐考生应试,为防止考场作弊,实行糊名制、誊录制。糊名制又称弥封制,科举考试结束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密封,评卷后再进行开视。"自今考试举人,并封弥卷首。"糊名考试不仅施行于殿试、省试,而且后期普遍于各州县的乡试。誊录制又称易书,科举考试之后,命专人将考生试题抄录,使得字迹一致,防止阅卷者认识考生的笔迹。糊名制和誊录制的做法,尽管不能彻底杜绝科举考试的舞弊行为,但在推行之初,对于防止主考官及评阅的徇私舞弊确实起到积极作用。

北宋大家欧阳修曾说过:"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尽聚诸录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文献通考》"。

确定殿试制度及实施宽容政策。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称作殿试。实施殿试制度,使得皇帝亲自掌握科举取士大权,“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士子登第成为天子门生,防止权臣大官操控科举导致取士不公问题。同时对科举试题的形式和内容不加限制,宋代科举考官在命题之时便不仅仅局限于儒家学说,多出于老庄之书。同时对士子的答卷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也不做规定和限制,充分让士子发挥自己才能。殿试的实施以及宋代实行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对士大夫阶层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方为好男儿。东华门唱名,琼林苑赐雁成了整个宋代文人最高的追求。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封建时期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既适应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也促进了各阶级的流动,促进了历史变革。

在宋代统治者一反常态,较少的抑制商业发展,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即不抑制土地兼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魏晋以来的士族地主垮台,庶族地主取得了统治地位。宋王朝的科举考试,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同时随着庶族地主的实力壮大,经济力量提升,达到了脱产读书的水平。另外宋朝文化高度发达,造纸术的普及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庶族地主强烈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以保护现有的利益。于是纷纷投身科考,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大大引发了文人入仕的决心和信心,同时科举考试名额的增加,激发了寒门读书子弟的科考热情,出现了"父笃其子,兄勉其弟"的现象,即使丰衣足食也要参加科举考试。

"以一日之长决取终身之富贵"—《历代制度详解》。

宋王朝与其他王朝对文化的出发点也不同,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开始,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在试图实行文化专制。但宋朝却对文化十分宽松,科举的目的也是选拔官员,同时利用文人消除地方割据,利用文人防止武将夺权,利用文人防止朋党。所以重文轻武的宋朝文人地位是极其高的。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宋代科举考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对重文轻武的宋代社会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为统治者扩大了政治基础,笼络了氏族。

读书做官风气日益盛行,曾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万顷田,书中自有粟千钟"的说法。对士子无疑具有莫大的诱惑力,不仅下层社会如此,上层也视科举为奋斗目标。同时出现了崇尚科举士子的婚姻观,出现榜下捉婿的历史典故。

同时虽然科举只有一部分人获取了功名,但在士子之中还孕育了大量的诗人、才子,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佳作。同时宋代科举的改革以及推行使得全社会人群的文化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宋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在宋朝期间发挥出来的进步作用取得的社会收益已经远远突破宋王朝统治者所期望笼络士人的狭隘效果,为宋代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社会动因。

由于宋代科举对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使得士子们对于思想、学术、文学、等领域皆有造化,解放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宋代的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取士过多造成冗官现象,也导致宋王朝对外战争失利。综上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施重文轻武等各项措施相关,宋代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及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促进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通过科举制度宋王朝统治者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