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大夫知悼子去世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就约师旷李调饮酒,还奏乐。第一杯敬师旷,是因为他身为乐师,有失职之责。罚师旷喝酒是应该的。晋平公算不上傻,听杜蒉自罚,他就知道这罚酒的第三杯是给他自己的。为了做些样子,他还收下了杜蒉递过的酒杯,以此告诫后人。晋平公接受了罚酒三杯,杜蒉采取迂回的方法,达到了自己劝诫的目的。虽然为了面子,一般都会接受类似罚酒三杯这样的道歉方式。
我们若是做错了什么,或是对不起谁,给谁造成了损失。我们大多会采取的方式是请客赔罪。在酒席上,罚酒三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般对方能参加酒席,就是抱着原谅的态度来的,当他感觉到你的诚意,喝多喝少就是一个形式了,误解都能在一场酒中弥合。
可是为什么是罚酒三杯呢?这里的“三”是虚指吗?这背后有什么典故吗?《杜蒉扬觯》里的这个故事或许能给出一个有趣的答案。
晋国大夫知悼子去世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就约师旷李调饮酒,还奏乐。这确实令人心寒,前同事尸骨未寒,就开始奏乐宴请,有些不像话了,可是谁又能劝得了呢?这样六卿如何去想?上行下效,下次等到晋平公去世时,卿大夫们就不会把晋国公侯当作一回事了。
杜蒉作为一名厨师,趁着上菜的时候,先向师旷敬了一杯酒,让他饮下,又向李调敬了一杯酒,让他饮下,最后自己饮下一杯酒,就走了。平公觉得这人是来劝谏自己的,本不想搭理他,但杜蒉一句话未说,只是敬了三杯酒,这让平公很疑惑,就派人叫住杜蒉。
杜蒉就说了敬酒三杯的缘由。第一杯敬师旷,是因为他身为乐师,有失职之责。古时候子日和卯日不奏乐,是君主们引以为戒的。而如今知悼子去世,这比子卯日更严重的事,更不应该奏乐的。罚师旷喝酒是应该的。李调是弄臣,不知劝诫君主,更应该罚他。而杜蒉自认是厨师,不应该来劝谏,也应该被罚。
晋平公算不上傻,听杜蒉自罚,他就知道这罚酒的第三杯是给他自己的。但杜蒉递的梯子太好,他走得很舒服,于是他顺理成章接受了杜蒉的批评,饮下了杜蒉递出的第三杯罚酒。为了做些样子,他还收下了杜蒉递过的酒杯,以此告诫后人。而文章的最后还讲: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晋平公接受了罚酒三杯,杜蒉采取迂回的方法,达到了自己劝诫的目的。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就由不得后人当作一种“智慧”积累下来,并传播开了。然而如此费尽周折地劝谏能有多大的成效呢?在酒场上那些掺了酒水的道歉又有多少诚意呢?
当一个人始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一件事对一类人有着较为刻板的印象时,喝多少酒都是无济于事。虽然为了面子,一般都会接受类似罚酒三杯这样的道歉方式。可是谁能保证这罚的三杯酒中,有几杯是对方在质疑自己的呢?
做错了事,一桩桩一件件,若自己能清醒地认知,诚意满满地去改正,并能切实让对方感受到歉意这是最好的。但仅仅以罚酒三杯的方式去敬酒。如对方还知道这个典故,说不定他会怀疑,你这不是敬酒,而是暗戳戳指责他。这样反而就不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