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的历史典故和意义

时间:2024-10-0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历史百科

多难兴邦出自于《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晋平公听了,便答应了楚王的要求。后来“多难兴邦”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国家多难,则上下团结奋发,促使邦国更加兴盛。指不经过灾难考验的国家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只有在不断面对灾难和忧患中的国家,才可以真正强大。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奋图强,振兴国家。

多难兴邦出自于《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这个历史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楚灵王遣椒举为使,想请晋国协助邀集诸侯参加会盟,晋平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答应下来,晋平公却说:“我们有险要可守,又有优良的战马可用,齐国和楚国却是多灾多难。握有这三个有利的条件,我们就所向无敌了,没什么好怕的。”司马侯说:“您这样想是很危险的。自古以来,想倚仗险要地势、战马,和邻国的灾难来取胜,是三件危险的事。古代的圣王都是以尽力修养德行和上天交通,没听说他们会专门依恃险要的地势与战马的。而邻国的灾难,也是不可猜测的。也许因为国家多难,反而使国防更为巩固,疆土更为扩大;也许因为国家无难,反而招致灭亡,失掉疆土。所以邻国是否有难,您一定不可任意猜测。”晋平公听了,便答应了楚王的要求。后来“多难兴邦”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国家多难,则上下团结奋发,促使邦国更加兴盛。

在历史上有许多有识之士讲过类似的话: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指不经过灾难考验的国家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只有在不断面对灾难和忧患中的国家,才可以真正强大。

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奋图强,振兴国家。

公元1901年9月(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