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百科

古代钓鱼的典故: 古时钓鱼除了果腹娱乐,竟然还有这么多历史典故和诗文佳作

时间:2024-09-2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0 栏目名: 历史百科

关于垂钓的目的,原始社会时的垂钓纯粹的目的是果腹,到了先秦时期,垂钓已成为一项娱乐活动。《孔丛子·抗志篇》记载子思居卫期间与钓者谈论为人之道不可贪图受禄等。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庄子持竿不顾。庄子活得自由率性,他选择隐居著书。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古到今,最早出现垂钓活动的,是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有出土的骨质鱼钩为证,说明当时已从捕鱼过渡到了垂钓,并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了。



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记述当时人们已经在江河中垂钓了。说明古人垂钓范围在扩大。

关于垂钓的目的,原始社会时的垂钓纯粹的目的是果腹,到了先秦时期,垂钓已成为一项娱乐活动。


《列子.汤问篇》记载了詹何以钓鱼为事论述治国安邦之道。《孔丛子·抗志篇》记载子思居卫期间与钓者谈论为人之道不可贪图受禄等。从中可知,垂钓的目的已从果腹上升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问君何能尔?"当然是衣食富足的原因。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文化的。桓宽《盐铁论·剌权》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斗鸡"。汉严忌《哀时命》:"下垂钓於溪谷兮,上要求於仙者。"可见,垂钓作为—项娱乐活动已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起来。

关于垂钓的典故: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典故出自晋《苻子·方外》,文载:"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俛吟,及暮而释竿。"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竿长线,线系竹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的樵夫,看到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侯大鱼"。

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的谋划。类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庄子钓于濮水。出自《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此时,庄子面临双重诱惑:一是他面前水中的鱼,二背后是楚国的相位。

"庄子持竿不顾。"他推掉了在俗人看来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把它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庄子活得自由率性,他选择隐居著书。庄子人和他的思想一样,反对人的追求功名心,这在古代非常难得。他所写的文章多为寓言故事,简短的几个比喻就将要表达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他认为在朝廷为官,谋取功名权势,就像虽然身着显贵之服,身处显贵之地,但是却如同死去,而自然而然的活着,虽然物质条件匮乏,却能让自己身心。他有一个名言,指,认为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重要,这里也能体现出来。


诗文垂钓:在古时,有很多以钓鱼为题材的佳作。比如: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写了《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笠笠,绿蓑衣,斜风纠雨不须归"。著名诗人柳宗元作《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足见古代钓者对垂钓的执着与热爱。此外,还有储光羲、沈全期、杜甫等很多诗人都留下了关于垂钓的大作,或名志,或欣赏,或品尝,可谓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与垂钓交相辉映的历代诗作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们勾勒出了垂钓的文化精神境界。正如孔子所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说出了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