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646年,大化改新,之后正式更名为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因此,基督____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作为归纳性很强的思维工具,恰当地运用到历史复习过程中记忆,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欣赏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3课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1、时间:1640—1688年(近半个世纪)
2、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3、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4、领导人: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5、结果: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定《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6、影响:
(1)国内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2) 国际影响: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7、《权利法案》:1689 年,目的——限制国王权力;制定机构——英国国会;内容:对国王在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
1、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775年——1783年
3、战争的经过:
①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建军:组织大陆军,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③独立: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了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7月4日为美国独立日)。
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⑤胜利:1781年约克镇投降。
⑥结束:1783年,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标志着独立战争结束。
4、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5、历史意义:
国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际: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的推动了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6、华盛顿的主要活动:①第二届大陆会议组织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②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连任两届。
7、对华盛顿的评价: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美国的民族英雄。
8、《独立宣言》反映的核心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知识点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大化改新:
1、日本的发展简史:
①、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今天的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②、646年,大化改新,之后正式更名为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③、10世纪中期出现武士阶层,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天皇成为傀儡,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道精神: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
2、大化改新:
①、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②、原因:大和国的国内种种矛盾非常尖锐,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因此,皇室和一些 留学 中国的人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孝德天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大和国的实际决定仿效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③、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④、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问题探究: 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唐朝的经济、 文化 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背景:①、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②、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③、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渴望建立统一国家。
2、过程(穆罕默德的活动):610年,建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 622年,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历元年) 630年,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的兴起: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内容: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特点:西欧封建社会虽有等级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4、罗马教会的地位及影响: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注意:中世纪时,欧洲社会长期动乱,很多欧洲国家国王都先后接受____,教会不仅从国王那里得到大量的地产,还通过种种方式巧取豪夺,这样基督____力不断膨胀。教士们宣传神学,反对神学的都会遭到教会的迫害。因此,基督____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时间:公元10世纪)
1、地理位置: 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
2、著名的城市代表: 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英国的曼彻斯特。
3、实现城市自治的主要方式: 金钱赎买、武力斗争。法国的琅城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4、城市兴起的意义: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而且它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
1、繁荣: 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2、衰落的原因:①、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 ②、外族入侵;
③、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3、灭亡:15世纪中期(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终于灭亡了。 (注意:395年罗马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看过“九年级上第一二单元历史思维导图”的人还看了:
1. 初三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2.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大全
3.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的图片
4. 初中历史知识思维导图
5. 八年级上历史的思维导图
6.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
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
通过绘制 思维导图 ,把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形成分支,使知识成网状结构,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所学内容。下面我精心整理了7年级历史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欣赏
中学生必背且必懂的历史答题规律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
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
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
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
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
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
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
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
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
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
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 文化 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 方法 ,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 经验 总结 ,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
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复习
近代中国
7. 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____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8. 辛亥革命六个“第一”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9.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2)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看过“初一年级历史思维导图”的人还看了:
1. 绘制思维导图的七个步骤
2. 如何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资料
3.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大全
4. 初中历史思维导图的图片
5. 初中历史知识思维导图
6. 绘制思维导图的简单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