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之一,总结了中国古代战争经验和智慧。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制造了火攻的假象,迫使敌人依照他的计划行动。这些三十六计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他们通过明智的决策和战略,成功地应对了各种战争挑战。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之一,总结了中国古代战争经验和智慧。其中的三十六计是指战争中常用的三十六种策略。
以下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内容概述及相关人物:
1.瞒天过海:蔺相如,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通过假装割肉和作出投降的姿态,以此隐藏了真实战术,最终成功击败了强敌。
2.围魏救赵:孙膑和庞涓,春秋时期的两位智谋家,通过假装要攻打赵国的韩国军队来引开敌人,实际上却围攻了魏国,救赵于危难之中。
3.借刀杀人: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国时期的蜀国英豪,通过借助其他势力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例如,借走了刘表的势力来消灭了黄巾军。
4.以逸待劳:曹操,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通过休养生息,以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等待敌人疲惫后再进行战斗,从而取得优势。
5.趁火打劫:刘备,三国时期的蜀国创始人,通过趁乱抢夺他人的财物,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实力。
6.声东击西:孙权,三国时期的吴国君主,通过制造假象,制造出另一个战场,以此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7.无中生有:曹操,通过制造虚假情报或假象,以此来迷惑敌人。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制造了火攻的假象,迫使敌人依照他的计划行动。
8.暗渡陈仓:张良,西汉时期的智谋家,通过在敌军背后修建秘密通道,以此来奇袭敌军。
9.隔岸观火:袁绍,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通过对敌人进行等待和观察,以此来取得优势。
10.笑里藏刀:于谦,东晋时期的名将,通过儿戏之态来麻痹敌人,以此来达到出其不意地攻击的目的。
11.李代桃僵:袁世凯,清末民初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通过代理人来执行某些任务,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2.顺手牵羊:威震天,通过趁敌人不备直接抢夺敌人的物资和资源。
13.打草惊蛇:吕布,东汉末年的英勇将领,通过惊动敌人,以此来迫使敌人露出马脚,从而有机会对其进行打击。
14.借尸还魂:庞德,三国时期的蜀国将领,通过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5.反客为主:吴国孙权,通过诱使敌人入侵,然后在自己地盘上进行反击。
16.抛砖引玉:李白,唐朝著名诗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或言辞来引出别人的高见。
17.擒贼擒王:伍子胥,春秋时期的吴国将领,通过先擒贼再擒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8.釜底抽薪:项羽,西楚霸王,通过割断敌人的水源、粮食等来源,以此来摧毁敌人。
19.混水摸鱼:周瑜,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将领,通过混入敌人阵营取得情报或实施破坏。
20.金蝉脱壳:郭嘉,三国时期的曹魏重臣,通过假装要病死来摆脱敌人的追捕。
21.关门捉贼:樊哙,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通过露出疏忽让敌人进入城门后将其困住,然后再来抓住敌人。
22.远交近攻:韩信,西汉末年的名将,通过与边境敌人建立联盟,然后再攻击他国。
23.偷梁换柱:黄麟,通过秘密置换某些重要物品或人员,以此来迷惑和破坏敌人。
24.指桑骂槐:希望这个人具有文化积淀,蔡子扬:他创办了新学,倡导了新文化和新教育,并提出“民族之魂在于文化”的观点。
25.偷天换日:黄承儿,通过伪装和替代来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
26.铁杵磨成针:戚继光,明朝的抗倭名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训练,最终取得了战胜强敌的胜利。
27.衣锦还乡:吕尚,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通过修整部队和补充物资后重返故乡,以此来重整旗鼓并最终取胜。
28.托物言志:班超,西汉时期的名将和外交家,通过使用外国物品和文化来表达自己国家的雄心壮志。
29.滥竽充数:邹忌,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通过派出一些次射手与优秀射手混杂在一起,从而使整个军队看起来都有很强的实力。
30.假痴不癫:李牧,秦国将领,通过伪装自己的不智,以此来迷惑敌人。
31.上屋抽梯:孙武,春秋时期的吴国将领,通过破坏敌人的后勤供应线和逃跑的路径,以此来迫使敌人无处可逃。
32.两虎相争:周勃和翟婴,他们通过让两个势力相互战斗,从而削弱了敌人的实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33.骑虎难下:在敌人中间和上级的重重包围之下,周郎灵机一动,绕过重重围堵,逃脱实施围剿。
34.见龙在田:刘备,三国时期的蜀国创始人,通过在庙堂上展现自己的威严和强大实力,以此来震慑敌人。
35.敌战云集:邓艾,三国时期的魏国将领,通过指挥部队绕过基地战斗,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36.舍短保长:田单,春秋时期的齐国将领,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此来保护国家和民众的长远利益。
这些三十六计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他们通过明智的决策和战略,成功地应对了各种战争挑战。这些策略的智慧不仅可以在军事战斗中应用,也可以在生活和职业中得到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