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启蒙教材,由王宏创作于13世纪。养育孩子但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但不严格,是老师的懒惰。父子亲,夫妇从。三纲是指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和夫妇之从。至如三,三是则。)称体裁,取文辞。要反复查究事物的起源,了解其始终。早晨在这样做,晚上在这样做。)赵中令,读鲁论。赵中令读《鲁论》,他既然是官员,还要坚持学习提高自己。他们头顶上悬着横木,刺伤自己的大腿。身虽劳,犹苦卓。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启蒙教材,由王宏创作于13世纪。以下是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注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性格相似,后来的习惯使人们有了差别。(注解: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是社会环境和教育使人们的品性有所不同。)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就会产生变迁,教育的方法要注重专一的培养。(注解:教育是引导人的性格发展的重要手段,家庭和社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时候孟母选择邻居时重视孩子的教育环境,如果孩子不学习,就割破织布机。(注解:古代孟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如果孩子不学习,就要采取强制手段。)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有一套公正的方法,教育了五个儿子,名声都很好。(注解:教育要以公正为准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会赢得良好的声誉。)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养育孩子但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但不严格,是老师的懒惰。(注解:父亲应该不仅仅教育子女的生活知识,还要教育品德道德;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年幼时不学习,老了还能学吗?(注解:学习是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应该追求的,不学习会失去很多机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不经过琢磨加工就不会成为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义。(注解:学习是提升个人修养的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真谛。)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作为一个孩子,在少年时期,要尊敬父母、师长和朋友,并学习礼仪。(注解:尊敬父母、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是培养良好品质和社交能力的重要环节。)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九岁时就能热心侍奉父母,孝顺是应当坚持的。(注解:尽早培养孝顺的品德,是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基本要求。)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四岁就懂得让给别人吃梨,对兄大的弟弟要亲近和尊重,这是应该先学会的。(注解:通过小事表明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亲情和兄弟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和珍惜。)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首先是要孝敬父母,然后是培养见识和知识,了解一些数学和文学知识。(注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是培养自己的见识和知识基础。)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注解:从小学一点,然后逐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进取。)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包括天、地和人;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注解:三才和三光是宇宙和人类社会中重要的元素和自然现象)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从。
三纲是指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和夫妇之从。(注解: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强调君臣、父子和夫妇之间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和尊重关系。)
先序号,后古文。字字字,句句句。
先注重了解和记忆书序序号的顺序,后学习古文。字字,句句,要逐字逐句理解。(注解:学习要有系统性和逐步区分重点、难点,对每个字和句子都要理解透彻。)
一对一,二对二。至如三,三是则。
用一对一、二对二的方式学习,最后到达三之层次。(注解: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更高的层次。)
尔莫生,焉知所。凡训蒙,须讲究。
作为你们这些孩子,从哪里知道自己的本性和境遇呢?对于教育和启蒙,都要讲究方法和方式。(注解:人们从小学习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培养,家庭和学校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式。)
望其项,固先容。信及立,学且勇。
要先了解事物的重点部分,然后再介绍其他方面的内容。要有信心和决心,勇于学习。(注解:从重点入手,妥善处理各个环节。)
听由师,扬声音。问如彼,求是心。
要倾听老师的教导,大声宣读,提问自己是否理解,追求真理。(注解:要尊重老师的教导,大胆发问和追求真理)
用四则,敦诗书。明算学,务实务。
要应用四则运算,注重诗书学习,明确计算学的方法,务必实践。(注解:培养孩子的运算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倡实践和动手实践。)
立身正,望学成。听过思,劳其逸。
要树立正直的品德,追求学问的成就。经过听、读和思考,努力学习。(注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培养努力思考和学习的习惯。)
称体裁,取文辞。安字义,按语思。
遵循文章的体裁,选择合适的文辞。正确运用字词,符合语言习惯。(注解: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注重字词用法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足球赛,场场胜。例须读,熟讲义。
足球比赛要场场取胜,例子要读多遍,熟练掌握义理。(注解:学习要经常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多练多讲才能熟练掌握。)
为学者,法古人。规圣乡,宜先观。
作为学习者,可借鉴古人的方法,要观察在圣贤诞生的地方。(注解:学习的方法与古人相似,要传承和发扬先贤的学术传统。)
复穷原,知终始。从古今,贵通古。
要反复查究事物的起源,了解其始终。要研究古今,尊重古代。(注解:学习要注重源流和历史,熟悉古代文化和传统智慧。)
一四句,四则通。讲四书,明五常。
理解四句诗经的含义,明白四则运算的法则。要讲解《四书》,明白五常的道理。(注解:掌握诗经的语言和意义,理解四则运算的基本原则,学习《四书》中的经典唯物主义思想,明白五常的道德要求。)
诗有伦,列国经。古史书,读并通。
有关礼仪的诗歌要按照伦理顺序排列,读书要通览列国的经典,要全面阅读古代的历史书籍。(注解:学习诗歌要了解其中的伦理义理,学习要涵盖世界各国的经典著作,修养要全面包容古代的智慧。)
自训诂,句读齐。尔莫笑,此志宜。
自己训练理解注释,句子要读得准确清晰。你不要笑,这样的志向是合适的。(注解:读书要自己思考和习得合适的注解和解释,准确朗读句子,保持学业的严谨。)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大声诵读,心中专注。早晨在这样做,晚上在这样做。(注解:诵读要用全身心的投入,早晚都要坚持。)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的老师是项橐。古圣贤都非常勤奋学习。(注解:孔子的老师是项橐,古代的圣贤都是非常勤奋学习的榜样。)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读《鲁论》,他既然是官员,还要坚持学习提高自己。(注解:赵中令是谁不清楚,他既然担任官职,还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披阅蒲和编竹简,他们没有书籍,但仍然知道要勤奋学习。(注解: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书籍,虽然没有正式的教材,但勤奋学习和知识渴望是没有阻碍的。)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他们头顶上悬着横木,刺伤自己的大腿。即使没有人教育他们,他们也自身勤奋努力。(注解:虽然生活条件艰苦,甚至把头悬梁锥刺股,但他们勤奋学习不辞劳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即使是抱住萤火虫,照射在雪地上,他们家里虽然贫穷,但学习从未中断。(注解:萤火虫的光亮照亮了夜空,雪地反射出明亮的光芒,家境虽然贫穷,但他们从未停止学习。)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即使是背着柴火,架在角上,自己虽然身体疲劳,还要更加努力。(注解:背着柴火,贴在牛角上是十分费力的,自己虽然很辛苦,仍要更加努力提升自己。)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轼在27岁开始发愤读书籍。(注解: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在27岁时才开始发愤读书,说明学习是没有年龄界限的,只要有决心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他虽然已经年老,依然后悔自己开始得太迟。你这些年轻人,应当早早开始思考。(注解:以苏轼为榜样,要珍惜时间,早早开始思考、学习和实践。)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像梁灏这样的人,在82岁时还能以杰出的士人的姿态出现在大朝廷。(注解:梁灏是80多岁时才脱颖而出成为出色的士人,说明年龄并不是制约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
昔仲尼,晏子笑。今揖让,懿范才。
孔子曾让给晏子,两人互相夸笑。现在的人,要互相谦让,效仿懿范的才德。(注解:孔子与晏子相互欣赏,显露出诗意争辩的佳句,现在的人们要以谦逊为荣,并效仿懿范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