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被认为是儿童学习礼仪、道德和基本知识的必读经典之一。"香九龄"指的是古代著名孝子香炉儿童,"能温席"意味着他能够热心侍奉长者;"孝于亲"表示孝顺父母是应该恪守的责任。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陈诸位,义从千乘;价逾千金,孝当竭力。所究当勉,道文之效。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孟姜女,力量悲。"言而有信"意味着说话要守信用,"行而有果"表示行动有结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被认为是儿童学习礼仪、道德和基本知识的必读经典之一。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正版及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指的是每个人的初生状态,"性本善"表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性相近"指人的本性都是相似的,"习相远"则意味着习得的不同环境和教育会使人们的行为表现出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苟不教"意味着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变坏,"性乃迁"表示人的本性可能会改变,"教之道"指的是教育的方法,"贵以专"表示要专注于教育。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指的是古代著名母亲孟母,"择邻处"表示她选择居住的地方,"子不学"表示她的儿子不愿意学习,"断机杼"意味着她就切断了家庭的织机,以此来鼓励儿子学习。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是古代名士的名字,"有义方"表示他有教育儿子的方法,"教五子"指他教育了五个儿子,"名俱扬"表示他的儿子们都有出众的才能。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养不教"意味着只顾着养育而不加以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不严"表示教育不严厉,是老师的惰性。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子不学"表示孩子不愿意学习是不应该的;"幼不学"意味着小时候不学习,长大后就无法有所作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表示玉石不经过琢磨就无法成为美玉;"人不学"意味着人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为人子"表示当做人的儿子,"方少时"时指在年轻的时候,"亲师友"意味着要亲近师长和朋友,"习礼仪"表示要学习守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九龄"指的是古代著名孝子香炉儿童,"能温席"意味着他能够热心侍奉长者;"孝于亲"表示孝顺父母是应该恪守的责任。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融四岁"表示融到四岁时,"能让梨"意味着他能够懂得与别人分享;"弟于长"表示对待兄长应该要尊敬;"宜先知"表示应该优先去了解。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首孝悌"表示首要是要尽孝顺和对兄长的顺从;"次见闻"指次要是要了解各种知识和事物;"知某数"表示掌握数学知识;"识某文"表示认识各种文字。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一而十"指的是从一到十,"十而百"表示从十到百,"百而千"意味着从百到千,"千而万"表示从千到万,这里是一个数学上的递进。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即宇宙中的三大要素;"三光"表示太阳、月亮和星星,即宇宙中的三大亮光。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三纲"指的是天下各级人与人之间的三种关系,即君臣、父子和夫妻之间;"君臣义"表示君主和臣子之间应该有忠诚之义;"父子亲"表示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有深情厚谊;"夫妇顺"意味着夫妻之间应该互相顺从。
曰陈诸位,义从千乘;价逾千金,孝当竭力。"曰陈诸位"意味着在众人面前陈述自己的意见要言之有理;"义从千乘"指的是应该效法传说中的千乘国的义士;"价逾千金"表示价值超过千金,这里表示孝顺的价值;"孝当竭力"表示对父母的孝顺应该全力以赴。
所究当勉,道文之效。"所究"指的是所学,"当勉"表示应该努力;"道文之效"意味着要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
问则明,误则灭,惑则从,终则果。"问则明"表示如果有疑问就去询问,就会明白;"误则灭"意味着发生错误就会失败;"惑则从"表示受到迷惑就会跟随别人;"终则果"表示最终结果会说明一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孟姜女,力量悲。"凡事豫则立"意味着凡事都要提前考虑,才能成功;"不豫则废"表示如果不提前考虑就会失败;"孟姜女"是古代传说中的女子名,"力量悲"表示她为了寻找丈夫付出的努力和悲伤。
中维勉,行无悔;忍辱负重,助人志。"中维勉"意味着要坚持中道,才能勇往直前;"行无悔"表示行动之后不会后悔;"忍辱负重"表示忍受屈辱和承受重负;"助人志"表示帮助他人实现志向。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口而诵"表示用口念诵,"心而惟"意味着用心默默思考;"朝于斯"表示早晨就从这里开始,"夕于斯"表示晚上也会回到这里。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昔仲尼"指的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师项橐"表示他曾经拜师于项橐,"古圣贤"意味着古代的圣贤,"尚勤学"表示高度重视勤奋学习。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赵中令"指古代著名官员赵中令,"读鲁论"表示他读书学习《鲁论》;"彼既仕"意味着他已经成为官员,"学且勤"表示学习依旧勤奋。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披蒲编"指的是古代用蒲草编成的书本,"削竹简"表示用竹木制成的简牍,"彼无书"表示他身边没有书本,"且知勉"表示他依然勉力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头悬梁"是指在头上悬挂着梁木来刺激自己的记忆力,"锥刺股"指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自催促自己努力,"彼不教"表示他当时没有老师教导,"自勤苦"表示自己勤奋苦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囊萤"意味着把萤火虫装进囊中,"如映雪"表示看到雪后的倒影,"家虽贫"表示家境虽然贫困,"学不辍"表示学习不会中断。
如负薪,如跨狗,虽千古,其责重。"如负薪"意味着像背负着柴薪,"如跨狗"表示像压住狗来进行操练,"虽千古"表示纵使过去千年,"其责重"表示责任重大。
朝闻道,夕可死。"朝闻道"表示早晨听到道理,"夕可死"表示晚上就可以安心死去。
人不学,不知义,不知义,无以言。"人不学"意味着人不学习,"不知义"表示不懂得道义,"无以言"表示没有办法进行言辞交流。
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言而有信"意味着说话要守信用,"行而有果"表示行动有结果。
小学生读《三字经》时,可以通过了解每句的意义和背诵全文来培养孩子的各方面素质和品德观念,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