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于1864年结束。-反对政府对于外国势力的妥协姿态和儒家传统,提倡地道的中国文化,并对外施行民族主义宏图。-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在1928年终于结束,此次战争结束了中国大陆的农民起义。-极度分裂的中国社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面临了多次破裂,并迎接了严重的经济萎缩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一、近代史基础
1.鸦片战争(1839-1842)
- 观点分歧:国民主义者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中国经历“百年屈辱”的源头;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此次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体现。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 1851年,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宣布建立“大同天国”,旗帜上写着“赤地千里,旗帜十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太平天国的广泛分布已威胁到清朝的统治,清廷被迫请求外国协助,并借此收回了失地。战争于1864年结束。
3.戊戌维新(1898年)
-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在宫廷起义未遂后发起戊戌变法,其旨在改革推进中国现代化。
- 光绪帝下令停止变法,派兵镇压。但变法运动带来的启示“求知”、“自强不息”、“民主”等成为了后来的指导思想。
4.义和团运动(1899-1901)
- 由一个称为“义和团”的秘密军团发动,目的是驱逐帝国列强和清政府中拥护列强势力的官员。
- 联合实现此目标行动的团体包括许多农民起义领导者、封建土地所有者、团练队员等,并得到了地方官员和维新派人物的支持。
二、清末民主革命
1.新文化运动(1915年)
- 立场在改革中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反对封建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先锋。
-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胡适、钱玄同和陈独秀,他们提倡的“维新”精神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2.辛亥革命(1911年)
-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孙中山是这个新政府的主要领袖。
- 孙兴国对中国社会贫困和落后状况感到不安,因此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和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1919年)
-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性感觉真正的爆发。
- 反对政府对于外国势力的妥协姿态和儒家传统,提倡地道的中国文化,并对外施行民族主义宏图。
三、共和国的建立和动荡
1.北伐战争(1926-1928)
- 国共两党在观念和控制层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国民党不断削弱共产党的政治权力。
-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在1928年终于结束,此次战争结束了中国大陆的农民起义。
2.文化大革命(1966-1976)
- 毛泽东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其目标是清除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旧有体制,开创一个新的中国社会。
- 极度分裂的中国社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面临了多次破裂,并迎接了严重的经济萎缩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
3.改革开放(1978年)
- 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 中国的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面貌在此之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尽管许多困难和挑战仍然存在,但中国正逐步成长为一幅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