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五大战役:漠北之战重中之重

时间:2024-12-04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 栏目名: 文史百科

商朝统治长达五百年之久,连年对四夷用兵,阶级矛盾早已激化。长平之战秦国全歼45万赵军,赵国损失大量青壮,国力大幅下滑从此再无力与秦国单独抗争,秦国的统一自此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得益于此。朱序借劝降向东晋献策让其在秦军大部队未至时先攻,从而攻破秦军百万大军。

人类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战争,战争一方面破坏了经济和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催化剂。从原始的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枪炮轰鸣,战争数不胜数,从阶级战争到民族战争再到意识战争,各种各样的战争交织在一起。那么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明自然也是战争无数,这些战争催化了无数英才的统治者和流芳的王朝。笔者也梳理出了中国古代十大影响深远的战争。

一、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的双方是统治长久的商朝和作为属国的周。商朝统治长达五百年之久,连年对四夷用兵,阶级矛盾早已激化。纣王即位后不仅没有休养生息,反而愈加穷兵黩武,国民苦不堪言,加之自武乙开始的王权与神权斗争让商朝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而在渭水河生存的周国却历经季历、姬昌、姬发三代人的发展变得强盛起来。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趁商朝主力东征之际,会盟诸侯,发士兵四万余人极速行军至牧野与纣王临时拼凑的军队(少量中央军加贵族军、奴隶军)激战,战争持续了32天,在商朝贵族胶鬲的策应下,商军大败,纣王被俘虏,之后被武王斩首示众。牧野之战虽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势力,但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的统治,逐渐让上古时期的部落纷争转变为封国时代,并为后续周朝的礼乐文化扫清了障碍。

二、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魏国燕国齐国先后强盛一时。而西部的秦国自孝公时期商鞅改革以来逐渐强盛,直到昭王时期,已经吞并巴蜀,西服百戎,横扫韩魏,燕齐懦弱不敢攻,楚国内部矛盾重重,唯一能跟秦国展示力量的只剩下三晋的赵国了。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国内贤臣名将辈出,政治清明,成为战国后期为数不多的强国。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因为韩国的上党郡在长平发生了战争,赵军45万,秦军60万汇聚在长平。战争前期,赵军进展不利,处于下风,赵将廉颇决定固守不出以逸待劳准备以秦军漫长的补给线拖垮秦军,谁知秦国发动百姓开通渠道专用水运,并不断骚扰赵军粮道,这样一来赵军的粮草反而会率先进入不够的状态。这时赵孝成王看赵军失利,采用楼昌建议与秦国议和,而秦国假意款待赵国使者,让其余五国以为两国议和,使得赵国外无援兵。

承受不起长时间战争的赵孝成王恼羞成怒,临阵换上了赵括作为主帅,而秦国也秘密换上了白起作为统帅。面对赵括的主动进攻,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而击之的策略包围了赵括军46天之久,赵军忍受不住饥饿,在赵括的带领下突围,却被秦军全歼。长平之战秦国全歼45万赵军,赵国损失大量青壮,国力大幅下滑从此再无力与秦国单独抗争,秦国的统一自此也只是时间的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得益于此。

三、漠北之战

秦末汉初,华夏大地北面的匈奴部落在雄主冒顿单于、老上单于两代人努力下,已经成为东服鲜卑乌桓,西破大月氏、西域诸国,南边吞并了河套地区庞大帝国,并时常南下侵扰新生的汉朝,到了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时期更是达到了极盛。

南方的汉朝经历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三代人的治理也已经积累了巨额财富,社会平稳,百姓安康。汉武帝上位后,大肆改革,设立内外朝制度,立太学,提拔卫青、霍去病、赵充国等一系列优秀将领,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充足准备。

在漠北之战前,卫青、霍去病在漠南、河西之战中对匈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伊稚斜单于远遁漠北企图诱敌深入,尽数歼灭汉军。公元前119年,汉匈之间最大战役就此展开,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精骑,数万步兵,以及数十万步兵作为后应,匈奴也集合了十几万骑兵等待汉军到来。汉武帝与伊稚斜单于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胜者可以驰骋在东亚,败者将永远丧失争雄的机会。

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卫青军出塞后穿插千余里,正碰到单于本部兵马,双方激战,匈奴单于眼见汉军兵力强盛,带领数百骑仓惶突围,卫青军乘势掩杀,烧毁赵信城,歼敌近两万人。另一边的霍去病军则跨过大漠,大破匈奴左贤王,以万余人的损失歼敌七万人。

漠北之战汉朝获得巨大胜利,匈奴左右贤王被斩断,剩下匈奴单于孤掌难鸣,北遁大漠,自此漠南无王庭,匈奴之后也开始分裂,汉朝北部的威胁基本北剪除,随后汉朝收西域,灭卫满朝鲜,吞三越,讨西南夷,成为名副其实的东亚霸主。它改变了之前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压制格局,而使农耕文明成为压制方。

四、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群雄之中,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脱颖而出。曹操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绍等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有江东,刘备则寄居于刘表势力。

公元208年,曹操趁刘表逝世,发兵20余万,准备一举拿下荆州,扫灭孙权,平定南方。面对兵威正盛的曹操,刘琮直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刘备在得知刘琮(刘表之子)已经投降曹操之后,急忙抛下妻儿逃到夏口与刘琦抵抗曹军。在诸葛亮与鲁肃二人的努力下,刘备与孙权结成联军五万共抗曹操(刘军2万,孙军3万)。

公元208年12月,孙刘联军抵达赤壁与曹军对峙。曹军多为北方士卒不习水战,故曹操让战船首尾相连,减少危害。孙军中的将领黄盖发现曹军的问题,向周瑜提议火攻。随后黄盖假意写信投降,曹操信以为真,不做提防,黄盖部引燃数十艘小船,加之东南风,从曹军战船烧到曹军陆军营地,曹军大败,曹操仓惶率部队从华容道撤离。

赤壁之战打断了曹操一直以来的作战部署,曹操统一南方的计划受阻,孙刘两方在战后不断发展壮大,而曹操则鞭长莫及无暇顾及,直至五年后才又南征孙权,这场战役也直接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由此出现了长时间的分裂局面。

五、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大量胡人涌入中原,西晋皇室被俘,司马睿和众多士族“衣冠南渡”,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北方则先后出现了汉、赵等割据政权,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慢慢强盛起来。

苻坚上台后启用汉人王猛,国力大增,夺取蜀地,并前凉,征讨西域,灭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但苻坚的这种统治其实是很松散的,比如慕容家族在前秦还有很强的势力;南方的东晋则是孝武帝司马曜当政,运用谢氏家族,政治清明。

公元377年,东晋和前秦都开始备战,谢家的谢玄则在这段时间成立了北府军。公元378年开始,两军正式交战,战争前期双方互有胜负,在这期间谢玄统领的北府军更是四战四捷。到了公元383年,苻坚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发兵112万(苻融先锋军25万,苻坚亲率水陆军87万),号称投鞭断流,此时东晋却只有谢玄率领的8万北府军。

实力如此巨大悬殊,东晋能赢得胜利全在于内应朱序手中。朱序借劝降向东晋献策让其在秦军大部队未至时先攻,从而攻破秦军百万大军。谢玄采纳了这一建议,在淝水时,晋军渡河突击、秦军向后退移准备半度击之时,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军已败,秦军阵脚大乱,自相踩踏,秦军先锋军15万被全歼,后续部队被北府军一路追击,秦军总计损失70多万人。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且完整。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人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势力,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淝水之战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极大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使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此外,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南渡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