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史百科

历史典故:大禹治水的典故

时间:2024-11-10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文史百科

传说在黄帝之后先后出了三位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禹决定集中人力,在群山中开道。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大禹看见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于是在舜去世的第三年,返回故都,南面天下,登天子之位。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


传说在黄帝之后先后出了三位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先后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不仅没有治理好,反而使洪水闹得更大、更凶了。鲧只知道修筑堤坝挡住洪水,却不知道疏通河道,后来,堤坝被洪水冲垮了,灾情更是越来越严重。

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便任用禹去治理洪水。禹汲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把“以堵为主”改为“以疏为主”。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流而下,导之入海”。他偕同益、稷二人带领部落中人四处考察,立了许多标记,走了许多地方,最终得出治水方案。禹决定集中人力,在群山中开道。他从壶口起把龙门山开了一条大路。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脚趾甲也因长时间泡在水里而脱落。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治水图)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13年当中,他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经过多年的努力,禹终于治理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经过多年的观察,舜觉得大禹可以当自己的接班人,要把首领之位禅让给大禹。不久,舜突然病逝。大禹为了躲避继位冲突,于是就躲到了一个小封地—夏地。一躲就是三年。在这三年当中,每逢大事部落中人总是来朝见大禹。大禹看见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于是在舜去世的第三年,返回故都,南面天下,登天子之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

(九鼎)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