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是晋代文学家,为了创作一幅画,他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龙身体,但缺少了龙眼。古代杞国有一位杞人,他非常担心天空会塌下来,经常因此而忧虑。他忧心忡忡地告诉杞国的人民,但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
1. 画龙点睛:源自于南朝宋代《南史·谢灵运传》中的故事。谢灵运是晋代文学家,为了创作一幅画,他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龙身体,但缺少了龙眼。谢灵运请求朋友帮他点上龙眼,这个朋友非常擅长绘画,他只用一笔勾勒了一下龙眼的形状,整幅画豪放飘逸而又神秘。这个故事比喻在一事上用少量的力量,却能起到关键作用,使整个事物更加完美。
2. 纸上谈兵: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孙武曾向吴王夫差建议战争策略,但夫差并不听从他的意见,只在纸上充当军事家。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只是纸面上的理论,没有真正实施行动的情况。
3. 望梅止渴:相传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战争中饱受困扰,深深思念家乡的梅花。他用一幅梅花画挂在帐幕上,每当望见梅花,就能忘却口渴的感觉。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在困难或者痛苦的时候通过回忆或者想象来解除心理上的痛苦。
4. 杞人忧天: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故事。古代杞国有一位杞人,他非常担心天空会塌下来,经常因此而忧虑。他忧心忡忡地告诉杞国的人民,但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指无端忧虑,担心虚构的事情。
5. 山雨欲来风满楼:源自于南北朝时期的故事。当时有一位将军俞洪在一次战斗前发现天空中出现了预示雨雪的痕迹,他敏锐地预感到战斗即将来临,结果果然如此。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事态发展到临界点,暗示即将发生重大变故。
6. 画蛇添足:源自于东晋陶渊明的《世说新语·行状》。陶渊明擅长画画,他画了一幅蛇,由于觉得画中的蛇还缺少了一只脚,就在蛇的身上画了一只脚。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做了多余或不必要的事情。
7. 铁杵磨成针:相传古代有位姓李的童子,他家贫困无法购买针线,就用铁打磨成像针的形状,最终实现了他学习刺绣的愿望。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达到目标。
8. 牵鼻子走:源自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故事。楚国有一位射箭能手,他每次射箭前都喜欢用弯箭射中墙上的一个靶子。有一天,一位朋友告诉他,射箭时弯箭是不会直飞的。这位射箭手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无论如何都坚持用弯箭射箭,并将靶子插在墙上,最后自己被箭线拉着鼻子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被人利用,被牵着走。
9. 梁山好汉:源自于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小说中的梁山泊是一处盗贼的聚集地,里面聚集了一批勇猛的好汉,他们的首领宋江是一个有着崇高道德观念的人。这个成语后来用来称赞英勇善战的人或者强大而善于团结的团体。
10.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源自于中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八仙是八个神话中的仙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过海,展示了各自的神奇能力。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描述每个人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