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逃离蒋介石国民党军队追击,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活动。长征持续了约370天,红军行程约2万多千米,途经中国的18个省份,越过大山大河,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之一。长征中,红军先后与各方进行了数十次的战斗,并面对了严峻的自然环境、更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以及战略退路的困难。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逃离蒋介石国民党军队追击,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活动。长征持续了约370天,红军行程约2万多千米,途经中国的18个省份,越过大山大河,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之一。
长征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34年10月,当时,红军主力和中央苏区处于被国民党军队围困的境地,形势非常危急。中共中央作出了决策,利用隐蔽方法让红军主力以及一些地方武装分散行动,并在指定的地点会合。1935年,红军主力在贵州瓮安集结,开始了长征的正式行进。长征中,红军先后与各方进行了数十次的战斗,并面对了严峻的自然环境、更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以及战略退路的困难。长征的艰难环境和复杂情况,考验了红军的意志和毅力。
长征中的一系列著名事件包括湘江战役、巧渡金沙江、行军补充和破袭乌蒙山等。其中,红军在1935年5月中旬巧渡金沙江时,面对洪水汹涌、敌情严密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红军士气和军事声誉。
长征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严酷的考验,练就了铁一般的纪律和顽强的意志。红军的胜利彰显了军事战略的智慧和灵活性,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相关资料中有很多对长征的研究和描述。主要来源于当时的纪实文学、党内传记以及一些历史研究著作。最重要的资料包括《长征纪实》、《论持久战》(毛泽东)、《红军的覆灭与红军的长征》(郭沫若)和《长征记》(萧衍庆)等。这些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长征的历史、战略、战术、军队士兵的生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