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两篇关于张学良的文章,分别从“枪杀杨宇霆”、“西安事变”等历史事件中,简述了少帅张学良率性莽撞的性格特点和多谋寡断的政治水平。今天笔者再来说说“中东路事件”。为什么说这场惨痛且余波深远的军事失败,才是东北沦陷的真正起因?中东铁路
中东路,即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是李鸿章命名的“大清东省铁路”简称。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为在东北谋求战略平衡,于1896年同沙俄签订密约,将修筑东北到西伯利亚铁路线特权让渡于北方巨熊。原定铁路建成后由大清与沙俄合营,但由于此时国内正是多事之秋无暇北顾,管辖权实际上由沙俄长期独揽。不仅营运公司基本为俄方人员,沿线的治安驻军、商业特权也一样不少,且相关收入和权益皆被其独占。久而久之,中东路及其附属区域逐渐演变为沙俄蚕食我国领土主权的“国中之国”。
20世纪的前20年,清朝和沙俄相继灭亡。苏联成立后继承了沙俄对中东路的管辖权。虽名义上与民国政府“合办”,实际上完全由苏方主导。
时任海陆空副总司令的张学良
年仅28岁、麾下拥有数十万装备精良部队、被任命为“海陆空副总司令”的张学良意气风发,想要打出功绩。
1921年,苏联结束长期战乱,政权终于稳固,但与此同时其历史上第一次大饥荒爆发;1924年列宁去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此后几年间苏联的经济国防建设相对停滞(第一个五年计划直到1928年才开始);1928年6月,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外长的王正廷,宣布“废除一切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包括领土、铁路、矿产等方面主权”;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支持国家统一,服从中央政府管理,南京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一统,史称“东北易帜”。
年轻得道且野心勃勃的张学良此时开始了他的“整活”之路。一方面,张学良想在归顺中央之初,给南京送上一份足够份量的“投名状”以表示忠诚获取信任;而另一方面,他也需要通过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实现其构想中东北军事指挥权独立的“私兵化”,同时巩固其“天下第二”的个人政治地位;最关键的是,此时的苏联远远没有完成工业化,也没有历经二战的铁血洗礼,还不是后来的红色“巨无霸”。
东北军战车部队
在缺乏国际视野的张学良眼中,这个刚刚经历了大饥荒和政治风波的北方邻居,相对于盘踞在东北的另一股势力日本来说,算是一个软柿子。
1929年初,张学良以东北最高行政长官名义向苏联发出召会,要求其交还部分铁路收益及管辖权,苏方予以拒绝;5月,张学良下令逮捕苏联驻东北领事馆外交人员,同时武装接管铁路营运公司,强行抓捕驱离苏方技术人员和工人;7月,张学良拜会蒋介石。在得到老蒋的赞许和口头支持后,张学良开始向瑷珲、海兰泡一线增兵,同时拒绝了苏联方面关于谈判解决的最后通牒;7月20日,苏军炮击东北军绥芬河防线,战争正式爆发。
可让时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透着不可思议,并在滑稽和莫名其妙中迅速结束了:
被动应战的苏联红军匆匆组建的“红旗远东集团军”名义上有7万人,实际仅集结了约3万人,却主动向东北开展进攻;主动宣战且坐拥27万兵力的东北军却直到交火两个月后才正式组建“抗俄军司令部”,军令之儿戏、反应之迟钝,不可谓不奇葩。
8月17日,苏军仅用四小时即击溃满洲里边境守军进入东北境内;10月,苏军在三江口战役打垮东北军东线守军;11月初,苏军在富锦战役打出了1:200的夸张战损比,东北军自从丧失决战能力;11月17日,抵抗最激烈的西线彻底崩溃,第17混成旅团长韩光第阵亡,满洲里、海拉尔相继失守,哈尔滨危在旦夕;11月26日,蒋介石在张学良的要求下以国民政府名义向苏联求和,苏联在得到恢复中东路特权的保证后撤军,但继续占领黑瞎子岛。
仅仅三个月,仅仅3万苏联红军二线部队,就以812人的代价,击溃20多万东北军;击杀超过3500人,其中军官约300人;俘虏18521人,且因为一直在打胜仗,苏联红军方面竟无一人被俘。
斯大林一度不理解为何中国要主动开战
虽然收回领土主权是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的初衷之一,但这场战争依然是愚蠢而滑稽的。
愚蠢,是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判以及冲突双方军事实力差距令人发指的认知能力;滑稽,则是指号称国内第一军事集团的东北军竟然打出了几十年前大清八旗的既视感。
据说,斯大林在战端初开之际曾不解的说:“两个如此类似的、疲弊的、被压迫的新生国家,本应抱团取暖,却大打出手,还是由毫无胜算的弱国主动挑衅强国,我实在想不通中国人在做什么。”话语间充斥着无奈,但更多的可能是嘲讽。
中东路的惨败、速败,彻底拉下了东北军从张作霖时代就一直在营造的“强军”形象遮羞布。不仅让野心勃勃的日本关东军看明白了东北军的外强中干,也让张学良本人丧失了对外作战的信心。两年后的九一八事变中,人在天津的张学良曾亲口说:“我们不退让又能怎么办?连苏军都打不过,更不要说曾在日俄战争中战胜沙俄的日军了。”
九一八事变中主动放下武器的东北军警
正是因为中东路惨败,日本人不再视张学良与东北军为合格对手,张学良自己也彻底丧失了对日作战的勇气和决心。
两年后的东北全面沦陷,以及丢人的不抵抗政策其实无需找人背锅或解释其他理由,因为这一战把东北军的精锐和心气都打没了。
中东路事件让张学良乃至国民政府自此都认为对外斡旋要远远胜于武力抗争,即所谓“打不过,但可以谈。”中东路输得那么惨不也只丢了一个黑瞎子岛吗?这就是不抵抗政策的源头;同时,中东路也让日本关东军找到了入侵东北的灵感和借口:九一八事变以炸毁难满铁路为起点,即可视为其他嫁祸栽赃东北军再次发动“收回铁路权”的主动挑衅行为。
晚年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那时我自不量力,很想施展一下”。